抗癫痫药物会增加骨折风险吗?
发布时间:2020-03-08
文章出处:济南中医癫痫病医院
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导致癞痫患者骨折风险增加,其中脊柱、锁骨、踝关节的风险最高。原因有可能两点:平衡能力的下降和骨密度的下降。首先,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常有共济失调、过度镇静等,患者常存在药物相关性的跌倒。患者服药后可产生平衡能力的下降引起共济不稳,从而发生跌倒,引起骨折。
另一方面,抗癫痫药物对骨骼健康有直接作用,目前报道的多种抗癫痫药物与骨代谢相关。这些抗癫痫药物多为肝药酶诱导剂,如苯妥英钠、苯巴比妥、扑痫酮和卡马西平,可能机制是药物引起维生素D代谢异常、活性降低,引起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,降钙素的分泌量增加,使患者出现骨代谢异常。
同时,酶诱导剂类药物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机制,如苯妥英钠还可以直接抑制机体对钙的吸收。临床上一些常见的新型抗癫痫药物还有丙戊酸钠、拉莫三嗪、托吡酯、左乙拉西坦、加巴喷丁等药物为非酶诱导剂。
目前尚无结论性的研究证实新型抗癫痫药物可引起骨代谢异常,但有部分实验提出其可能与代谢性骨病有关。成年癫痫患者给予丙戊酸钠进行单药治疗,6个月后发现患者血钙水平上升、血磷水平下降,从而影响了骨密度。另外一项对服用托吡醋1年以上患者的研究发现,患者血清钙浓度明显下降,而甲状旁腺素的水平较正常人都低,提示托吡酯作为碳酸酐酶抑制剂,可能会影响钙离子代谢。总之,长时间的使用抗癫痫药物已被确认可以增加癫痫骨折的风险。
监测、预防和治疗的推荐
目前缺乏关于抗癫痫药物与骨骼健康相关的有效监测、预防和治疗相关明确的指南规定。目前推荐意见为:对于使用有高骨折风险的抗癫痫药物(如苯妥英钠、卡马西平、丙戊酸钠等)之前,均需要进行骨密度筛查和血钙浓度检测。
预防骨折的方法包括:合理的营养、锻炼、戒烟戒酒、补钙及补充维生素D。对于在生长发育的未成年患者和已经出现骨量减少的老年患者,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该鼓励患者进行身体锻炼,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。对骨折高风险患者应注意抗癫痫药物的选择和补充。必要时也可向骨科、内分泌科医生寻求帮助,共同维护患者健康。